单位名称(全称) | 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 | 单位所在地 | 新疆乌鲁木齐市 |
---|---|---|---|
单位属性 | A独立科研机构 | 是否属于科研机构转制型企业 | 否 |
所属行业 | A农、林、牧、渔业 | 上级主管单位 | 新疆农业科学院 |
成立年月 | 1979年10月 | 法人 | 刘建 |
单位联系人 | 侯新强 | 通讯地址 | 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 |
电话 | 0991-4517525 | 传真 | 0991-4517525 |
主要业务 |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挖掘利用;用于新疆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微生物制剂研发;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制;新疆特色农林经济作物生防菌剂研究。 | 服务内容 | 其他 |
专业技术人员 | 博士11人;硕士30人;本科6人;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0人; | ||
单位简介 | 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简介 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成立于1979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农业微生物领域资源挖掘、技术与产品研发的省级综合性研究所。研究所拥有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才队伍,现有职工50人,其中,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26人,博士/在读博士18人。研究所下设微生物资源研究室、微生物环境研究室、农用微生物研究室、微生物检测研究室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国家农业微生物乌鲁木齐实验观测站管理中心,形成了“四室二中心”的总体机构设置,并围绕新疆特殊生境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生防、促生、抗逆等微生物资源,以及动物益生菌的收集保藏、鉴定评价;微生物肥料、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微生物检测关键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十五”以来,微生物所聚焦微生物学科发展前沿,紧紧围绕新疆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973”、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资源平台、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百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累计获得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10项;制定地区标准7个,有效推动了新疆乃至全国农业微生物学科的发展。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微生物所主持或承担完成的“中国高辐射污染区耐辐射微生物资源挖掘与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稻区重大有害生物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新疆绿洲棉花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新疆棉花主要病虫害灾变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棉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等5项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相关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先进的技术成果,研发出的多项技术、产品解决了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产品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有效地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微生物所科研平台设施条件完备,设备齐全,装备精良,建有面积2500 m2的国内一流区域性微生物研究平台,配套有专业的菌种保藏库和设施完善的发酵中试车间,拥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全自动蛋白纯化系统、全自动DNA提取纯化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微生物鉴定系统、常温等离子诱变系统等10万元以上先进设备50余台套;中试车间配套有全自动的5L-10000L液体发酵系统和25L-250L固体发酵系统和相关后处理设备,发酵工艺参数控制系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可满足农用微生物菌剂、发酵食品等产品中试研发和生产。研究所也是“国家农业微生物乌鲁木齐观测实验站”、“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农业微生物资源子平台”“国家级发酵工程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中国新疆-亚美尼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实验室”、“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微生物学会”等平台的依托和挂靠单位。目前,新疆农科院微生物所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绿洲农业微生物领域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重要基地。 未来,微生物所将依托学科、技术、人才和平台优势,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持续推进研究所“面向生产,面向应用”战略实施。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以自治区相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和共性技术为切入点,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培养一支科研意识新、创新能力强、研发素质高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学科设置合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强,与新疆现代农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国内一流”省级微生物专业综合性研究所。 |
||
实验室介绍 |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建设项目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实验室是依托新疆农业科学院,以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为基础成立的自治区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总体建设目标: 1、微生物资源调查及种质库的建立。 通过对新疆地区各种生态环境的重要微生物资源调查,分离纯化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建立新疆地区微生物种质资源库。预计库存各类微生物8000-10000种(首批)。 2、特殊功能微生物筛选及鉴定。 利用新疆地区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筛选分离具有特殊功能如耐高温、耐低温、耐盐碱、抗旱、抗金属离子、抗辐射等特殊微生物,分离纯化一批耐高温、耐低温、耐盐碱、抗旱、抗金属离子、抗辐射能够带动行业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及市场开发前景的微生物。预计能够定向筛选能产生特殊性状的酶类、多糖类、抗生素类微生物10-20种(首批)。 3、功能基因的分离及基因库的建立。 利用新疆特殊微生物资源库,分离克隆抗热、抗冷、抗盐、抗碱、抗旱、抗金属离子、抗辐射等抗逆基因,建立抗逆基因库。预计分离克隆抗逆基因2-3个(首批)。 4、具有重要功能及代谢产物微生物的实验室发酵工艺研究。 针对能够带动行业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及市场开发前景的微生物(首批选择3株不同性状微生物)进行实验室发酵工艺研究,为中试研究及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5、功能基因的工程菌构建及高效表达研究。 对筛选分离出抗逆基因库中的具有优良性状应用价值的抗逆基因(首批为一个抗逆基因),进行工程菌构建及高效表达研究,最终提供能够用于工业生产的高产菌株。 根据新疆的经济和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微生物资源优势特点,结合本实验室的多年工作基础,围绕新疆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微生物制剂研究及开发、特异功能基因研究、培养微生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确立了优先研究的一批项目: 1、极端耐热木聚糖酶的基因工程及发酵工程研究 木聚糖(xylan)是植物半纤维素的重要组分,是自然界中植物碳水化合物总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生物资源[。本项目所指的木聚糖酶即为内切木聚糖酶,它在制浆造纸工业、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我国对木聚糖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代初期,基本上限于对产木聚糖酶天然优良菌株的筛选、木聚糖酶纯化及性质分析上,到了90年代末期才克隆了少数木聚糖酶基因,作用温度均为常温或中温,而运用基因工程手段,产业化生产木聚糖酶产品还未见报道。因此,极端耐热木聚糖酶的基因工程及发酵工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菌种保藏室的维护及建设 在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实验室下设菌种保藏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微生物菌种中心(农业和工业)专业菌种保藏室。该菌种保藏室是新疆唯一的具有权威的专业保藏室,为保护我区特殊环境的菌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特殊环境微生物产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保存着部分新疆工农业目前应用的微生物,以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开发前景的特殊环境微生物共计5000多株。 3、产细菌纤维素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工艺研究 细菌纤维素是细菌发酵生产的与植物纤维素在化学组成上相同,而微观结构极不相同的纤维素。其弹性模数为植物纤维的数倍到十倍,有高度规则的晶体结构,是有很高推广应用价值的生物材料。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造纸、生物医学工程和食品工业。本研究将在新疆特有的根瘤菌属和醋杆菌属中筛选高产细菌纤维素的菌株,进行纤维素合成酶关键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宿主菌的转化,实现重组工程菌纤维素合成酶的表达并研究实验室的生产工艺。 4、剩余污泥分解型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废水处理新技术的中试实验研究 研究开发的剩余污泥分解型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复耦合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广普性、低耗性的特点,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解决了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问题,适用于啤酒、淀粉、酒精等行业的工业废水以及印染废水、石化废水的处理,符合国策及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中试实验研究将其迅速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