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全称)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单位所在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北京南路818号
单位属性 A独立科研机构 是否属于科研机构转制型企业
所属行业 N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上级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成立年月 1998年07月 法人 陈曦
单位联系人 林启峰 通讯地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北京南路科学二街305号
电话 0991-7823116 传真 0991-7823116
主要业务 我中心实验室设备有质谱室(同位素质谱、ICP-MS、液质、气质等)、电镜室(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光学差分扫描分析系统等)、大型恒温室、基因测序室等。主要负责植物样品、土壤样品、水样等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 服务内容 有毒有害物质 | 其他 | 海水 | 地表水 | 地下水 | 饮用水 | 二次供水 | 污水 | 室内空气 | 工业场所空气 | 环境空气 | 工业废气 | 土壤 | 噪声 | 营养成分 | 食品添加剂
专业技术人员 博士2人;硕士9人;本科10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 
  2014年,研究所围绕“一三五”规划的制定,即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放眼世界干旱区,在中亚干旱区千万平方公里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管理、新疆新增百亿方水资源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中亚成矿域地质成矿机理与斑岩矿探测、三个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培养新疆城镇生态建设与工矿区生态修复、干旱区污染修复与废弃物利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流域生态农业模式、特殊功能基因发掘与新品种培育、新疆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五个研究方向。 
  在突破一方面,完成了中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监测和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在突破二方面,阐明了新疆山区雨雪冰径流形成与转化的关键过程,研制了山区径流预测模型;在突破三方面,研发形成了适合中亚成矿域新勘查方法与成矿预测技术,在西准噶尔和东天山各圈定了1处找矿靶区。2014年,结合院率先行动计划和研究所分类改革的启动实施,填报了《特色研究所认定申请书》并参加了“生态文明”领域的认定评议汇报。 
  新疆生地所建有荒漠与绿洲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与自治区政府共建的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内华达大学共建了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日本静岗大学共建了中日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与德国国防大学、澳大利亚科工组织、中亚五国以及毛利坦尼亚、卢旺达共建了干旱区水与生态研究中心等7个国际研究基地。2014年,新建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和吉尔吉斯斯坦分中心。 
  新疆生地所现有9个野外台站,即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述3个为国家野外观测站)、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殊环境研究站、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站、莫索湾沙漠研究站、木垒野生动物生态监测实验站、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另有文献信息中心、标本馆等科研支撑平台。  
  截至2014年底,新疆生地所共有在职职工445人。其中科技人员407人、科技支撑人员87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5人。 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千人计划“新疆项目”入选者8人(新增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新增2人)。 
  新疆生地所是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地理学、生态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三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测绘工程、生物工程等十一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三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04人(其中硕士生205人、博士生199人)。在站博士后48人(其中与工作站联合招收6人)。 
  2014年,新疆生地所共有在研项目409项(包括新增项目164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14项(新增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9项(新增2项);主持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1项;主持和承担国家级其他类型项目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2项(新增15项,)、青年基金项目46项(新增15项)、新疆联合基金本地优秀青年基金5项(新增2项)、新疆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3项(新增2项)、新疆联合基金培育项目2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5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承担院“西部之光”项目49项(新增12项);承担院其他各类项目30项(新增13项);承担自治区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5项(新增10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0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9项(新增5项);承担千人计划新疆项目8项(新增5项);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35项(新增19项)。 
  2014年,新疆生地所共有3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荒漠河岸植被生态水文机理与调控技术”,为向塔河下游生态输水和塔里木河胡杨林生态安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干旱区绿洲化过程及可持续性的调控途径与技术”进行了绿洲化过程的水盐运移过程、植物耗水过程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水、土、气、生过程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研究。“新疆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与技术应用”为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全国实现无缝对接有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 
  全年发表论文623篇,其中SCI论文171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申请专利37项,授权专利24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突出贡献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4年度,新疆生地所国际交流与合作总量为133批405人次,其中派遣出访80批174人次,接待来访53批231人次,交流国别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出访中,中亚66%,非洲8%;来访中,中亚34%,非洲4%。组织召开了中亚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德“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环境演变”学术研讨会、中亚地理信息系统学术研讨会等8个国际和双边学术研讨会,派出参加了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第十次全会和第三次部长级峰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等20个国际学术会议。 
  2014年与比利时、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日本等国家相关科研单位签署了5项国际合作协议。 
  2014年在研国际合作项目15项。科技部“中亚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建设了中亚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开展常态化的科学考察,建立了中亚生态与环境数据库,研发了中亚生态系统模型(AEM),建成了4个农业和生态技术试验示范。院海外科教基地拓展工程“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项目完成了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和吉尔吉斯斯坦分中心办公楼修缮一期工程,共建了海外分中心基础样品分析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上海合作组织科技需求开展了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互惠合作研究。中德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可持续发展管理项目完成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棉田土壤CO2排放特征研究。 
  2014年,批准“研究所青年人才国外培养计划”2项,资助总数已达19项;引进1位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特聘研究员Geoffrey Wall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新疆生地所是新疆土壤肥料学会、新疆地理学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科学探险协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英文刊物有《干旱区科学》(Journal of Arid Land),是新疆第一个SCI学术刊物;中文刊物有《干旱区研究》和《干旱区地理》,以及同名在国内发行的维文版刊物;拥有国家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国家乙级环评资格证书、国家乙级测绘资质证书、国家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乙级土地定级估价证书、农林行业(营造林)乙级工程设计证书。
实验室介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系统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研究所优势学科领域,整合现有技术条件,由所中心实验室、野外台站、重点实验室以仪器设备共享、观测数据共享的原则整合组建。中心现有设备总值超过5649.65万元,是从事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分析测试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研究所对外交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窗口。中心作为研究所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洲生态演变过程与绿洲农业、荒漠环境演变与生态修复、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空间对地观测与系统模拟等研究领域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开放,以中心各种仪器设备为平台,开展全方位、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地方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有偿服务。